中国外汇交易信息网
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ing Information Network
作者:朱军、叶维维来源:红岩联线
周恩来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与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孜孜不倦探索与追求的道路方式。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周恩来同志,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思想,他的和平与发展思想不仅是他外交思想的深邃精华,同时也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一、青年立志:面向世界的开放眼光
青年周恩来有着自觉的现代意识和开阔的世界眼光,十分重视与强调把中国的事情放到世界范围中去观察。1922年,周恩来在一篇专门论述《共产主义与中国》的文章中提到,将放眼世界与立足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说道:“我们虽是中国人,我们的眼光终须放到全世界上来。”[2]
早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周恩来兼做天津《益世报》的特约通讯员发回的第一封通信,就写到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片萧条的景象,“生产力缺乏,经济界恐慌,生活之窘困”[3],他发出思考:“至若吾人或于此等问题如隔岸观火,不慎关切,然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4]随即,周恩来在文章《劳动世界之新变动》中坚定地表达了他对挽救危机、改造中国的思考,即用“共产革命”的方式来扫清障碍,坚信中国通过“共产革命”才能重获振兴。
正因为周恩来具有面向世界的现代开放意识,青年时代的他便提出了做具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家”[5]的愿景,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去救国,才能实现国家社会的根本改造,从而走向世界革命。
周恩来在曾家岩50号办公室展阅《新华日报》
二、革命实践:争取全世界最广泛的支持
全民族抗战时期,周恩来战斗在重庆,“这在他一生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实践中,是光辉灿烂的一章”[6]。当时,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周恩来带领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团结了一大批国际进步人士,英勇机智,沉着坚定,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使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敌后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而且还为抗战胜利后的决定性斗争积蓄了力量。
周恩来在重庆战斗近八年时间,不仅是共产党派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代表,同时也是共产党派驻在整个外部世界的代表。当时英美驻重庆的大使都主动访问中共代表团。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到重庆访问的人士十分频繁,他们当中既有官方上层人物,如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共和党领袖威尔基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等,也有同情进步的自由人士;还有官方文职人员、记者、教授,也有职业军人。周恩来同这些外国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努力影响他们、争取他们,先后促成了中外记者访问延安、美军观察组到延安等对共产党有着深远世界影响的重要事件,使他们通过实际了解,对中国问题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乃至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抗日武装,才是对日作战的中坚力量。
周恩来正是用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卓越的工作才能,正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特别是在国际统战工作中,说服、影响、争取到了许多人,团结了更多的国际友人,这不仅有利于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争取到舆论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为毛泽东的重庆谈判之行做足了准备,而且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作演讲。
三、国家建设:谋求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周恩来仍坚持从世界发展及国家的关系出发,提出战争与和平是世界的主要矛盾。
周恩来认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革命的政治立场,但更主张维护和保护二战后形成的和平局面。特别是从当时国内的情况看,中国也需要和平。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在解放自己的全部国土以后,需要在和平而不受威胁的环境下来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工作”[7]。
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总结中国外交的经验,吸收国际关系原则中进步的、合理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和平共处开辟了实现的途径,在根本上实现了“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8],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了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毛泽东提出的“建设成为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宏伟设想,有周恩来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建设目标,此后经过不断地探索,“四个现代化”要求逐步成型,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人民自觉行动的口号。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回顾他的和平与发展思想,可以从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中,从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动力: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周恩来具有的世界眼光使他在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和发展问题时,总是自觉将中国纳入世界发展大势中考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洪流中,周恩来广交朋友的人格魅力团结了一大批世界进步力量,为中国共产党走向国际舞台赢得更多的认同与支持;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周恩来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开展了系列外交活动,致力于中国睦邻邦交正常化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奠基性贡献”[9]。可以说,周恩来和平与发展思想中的精华及其毕生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当下以走和平与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做好了充分的历史准备,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始终是一个和平的进程,它展现出一条非攻击性、非侵略性的和平主义现代化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0]。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走的也是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我们不能忘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探索;我们也不会忘记,“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11]的周恩来,早已在这条探索的大道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在新时代致力推动形成全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也必将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告慰“周恩来同志生前念兹在兹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3月1日)
[2]伍豪:《共产主义与中国——从经济现状立论》,《周恩来早期文集》(下),第457页。
[3]周恩来:《欧战后之欧洲危机》(1921年2月1日)。
[4]周恩来:《欧战后之欧洲危机》(1921年2月1日)。
[5]周恩来:《德法问题与革命》(1923年4月6日),《周恩来早期文集》(下),第507页。
[6]钱之光:《敬爱的周总理战斗在重庆——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77年1月,第132页。
[7]《周恩来选集》(下),第37页。
[8]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3月1日)
[9]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3月1日)
[10]党的二十大报告。
[11]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3月1日)